黄睿麒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2022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做好‘土特产’文章”,为以特色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提供根本遵循。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再次强调,“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各地发展特色产业的实践也充分证明,“土特产”可以做成大文章。
宜宾是一个农业大市,乡土资源丰厚。当前,推动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就是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这就需要我们扎根“土” 、聚焦“特”、做强“产”,在“土”“特”“产”三个方面狠下功夫,充分发挥土特产独有的优势和特点,积极延伸和拓展农业产业链,培育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让产业发展带来的收益真正惠及当地农民群众。
扎根“土”,就是要用好用活乡土优势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每一片水土都有自己独特的物产,这是特色农业的自然之根。土特产,最显著的特征在于“土”,一方面,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乡土资源,把这个“根”扎牢;另一方面,我们要积极发挥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创新拓展其多种功能,深入挖掘土特产背后的多种价值内涵,将其转化为乡土优势资源,为做强特色产业夯实基础。
聚焦“特”,就是要突出优势特色。提到豆腐干,人们就会联想到南溪,提到沙河,人们就会联想到豆腐。因地制宜,突出特色,找到各地专属的富民产业是做好“土”“特”“产”文章的关键。当前,宜宾不少县域以“一村一品、一镇一业”为抓手,因地制宜扶持发展特色产业,形成了“筠连红茶”“南溪豆腐干”“屏山炒青”“双河凉糕”“羊田粉条”“沙河豆腐”等一批耳熟能详的土特产品牌,但是,还有很多地方的土特产,由于品牌特色不够突出、名气不够响亮、市场认可度不高,难以做大做强。做好“特”字文章,各地应因地制宜、各尽所能、各展所长,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打造更多有特色、有品质、有名气、有认可度、有竞争力的地方“名片”,推动产业、产品提质升级。
做强“产”,就是要做强产业,延伸和拓展产业链。现代农业的竞争,已由产品之间的竞争转向产业链之间的竞争,要想从激烈的乡村产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从单一的产品逐渐向产业转变,从产业向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转变,进而打造优质高效,安全稳定的生产链、供应链和价值链,促进三产融合。以竹产业为例,竹能观光,竹笋、竹荪等可以加工成农产品销售,竹根、竹片可以做成工艺品、各类家具销售,只有充分挖掘农产品附加值,土特产价值才能实现最大化。与此同时,我们还要注重发挥三产融合发展的乘数效应,抓好农村电商、农文旅融合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努力建立高效流通体系,大力拓展消费市场,让我们的土特产飞入更多百姓家,让农民在产业增值中获得更多收益。
一袋茶、一盒面、一箱果……这些看似平常的土特产,饱含着浓浓的乡情乡愁,饱含着农民的致富梦想,牵动着老百姓的“钱袋子”,也牵动着产业振兴的光明未来。我们坚信,只要我们撸起袖子加油干,就一定能够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就一定能够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建设农业强国的新征程中,拥有更加广阔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