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宜宾日报金江网 » 文化 » 文化频道

院士的茶盅

一个普通的茶盅,外层白瓷有的已经脱落,内层现出黑色斑块,盅盖与盅把上系着一根细绳。

这把茶盅,与年届9旬的川籍国际双院士、中国包体矿物学奠基人何知礼教授相依相伴60多年,见证了何知礼的青春与奋斗历程。

1955年夏天,何知礼毕业于重庆大学,被分配到国家冶金部北京地质研究所从事矿床研究工作。20世纪50年代,国家经济建设刚刚起步,百废待兴。何知礼因工作需要,常年与科研组到偏僻的荒山野外跋山涉水考察、找矿,工作条件十分艰苦。何知礼夫人特意为他买了一个茶盅,让他带在身边喝水、泡茶。从此,这个普通的茶盅就一直伴随何知礼从普通职工直到院士的职业生涯。

对何知礼来说,这平凡的茶盅使用价值很高,泡茶、泡面、冲牛奶、冲咖啡、喝水、盛水等都离不开这个茶盅。为防止茶盖丢失,何知礼还特意用一根细绳将茶盅及茶盖系在一起。两两相伴,茶盅成了何知礼生活的必需品。

何知礼研究地质矿床18年。在勘察、找矿的历程中,茶盅伴随着何知礼的足迹走遍祖国大江南北和海内外,行程几十万公里。何知礼一直从事地质科研与教学工作,从事矿物学、矿床学、特别是包体矿物学研究。20世纪50到70年代,他先后参与了云南个旧锡矿、贵州万山汞矿、鞍山铁矿等世界级的著名矿床研究工作。他在论文中提出独立见解,这对查明矿床成因、指导找矿和利用矿产资源等都起到了导航作用。

茶盅跟随其脚步,见证了主人在世界上首次发现自然界化学分解成因气液包体的历史时刻。1966年,何知礼与同事张志庆在研究陕西、铁矿时,首次发现国内矿床周围也有蒸发晕,这对指导找矿具有重要作用。1970年,他在研究辽宁五龙金矿时,再一次发现了蒸发晕的存在。上世纪80年代,他率领北京科技大学金矿组着手研究鲁、冀、豫等国内大金矿。1988年,他在有关人员协助下,成矿预测成功,随后找到金矿储量4吨、银矿储量96吨,创造了在全球用包体研究并配合其他方法成功找到金矿的先例。

茶盅伴随何知礼走遍天南海北。有一次,何知礼在野外找矿时,不小心把茶盅甩变形了,见状他心疼不已,返回北京后,他找专业修理工将其修理还原继续使用。

茶盅随着主人走出国门,登上了国际会议主席台。1979年,何知礼总结自己多年研究与实践成果,结合国内、外最新资料撰写出一部45万字的包体研究专著——《包体矿物学》。1982年,《包体矿物学》由地质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同年何知礼院士在国内首次招收包体矿物学硕士研究生与博士研究生,成为国内包体矿物学主要奠基人。1996年9月,何知礼荣获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自然科学院院士桂冠。1997年11月,何知礼又被评选为国际矿产资源科学院院士,成为国际双院士。因何知礼院士在包体矿物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他被推选为国际成矿流体包体委员会副主席、亚洲太平洋国际流体包体学会首任主席并兼任中国驻该两个国际机构代表。

茶盅跟随主人走出国门,见证了何知礼的人生历程。因参加国际会议和出国考察,何知礼先后去过德国、格鲁吉亚、瑞典、挪威、北极、加拿大、美国、乌兹别克斯坦、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及地区,所到之地都有这只茶盅陪伴。

茶盅还伴随主人回到故乡,见证了何知礼对家乡的深情厚谊。何知礼是宜宾高县人,他热心家乡教育事业,积极为创建宜宾学院出谋划策,被聘为宜宾学院首任名誉院长。他应家乡人民邀请,多次回到宜宾市、高县为中小学生作报告,鼓励他们勤奋学习,将来为祖国建设贡献力量。

茶盅虽破旧,但是何知礼院士几十年艰辛困苦、孜孜不倦的见证。这是一位科学家的高贵情怀,也是一位科学家的质朴无华。

严子杰

(编辑:郑蓉  责任编辑:文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