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宜宾日报金江网 » 新闻 » 国内新闻

半月谈 | 提速锂矿绿色开发

半月谈记者 李力可 卢宥伊

2022年伊始,抢锂大战不断白热化,国际锂价不断走高,国内外企业加强锂矿资源布局,锂盐开发加工正处于经济顺周期。半月谈记者近期在我国锂矿资源主要分布区域四川采访了解到,目前四川锂矿开发呈现较好势头,但仍有待持续推动锂矿资源绿色开发,完善国内全产业链布局。

57841a1b4dab4801a5ea784520807bfd

“天价”的碳酸锂根本不愁卖

全球锂矿产能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智利、阿根廷,在供应偏紧、下游需求旺盛的背景下,锂盐价格不断创新高。

目前碳酸锂的供需关系仍然较为紧张,自2021年12月27日以来,碳酸锂报价快速攀升。“有些客户托关系都拿不到货,公司根本没有多余库存。”一家受访公司负责人表示,其所在企业生产的电池级碳酸锂最新成交价格为32万元/吨,在他看来已经是“天价”的碳酸锂却根本不愁卖。

今年1月13日,智利将5份锂开采合同中的两份合同给了比亚迪智利公司和一家当地公司。比亚迪出价约6100万美元,获授8万吨锂产量配额。瞄准锂资源的不单单是比亚迪,短短1年内,湖南海利、万华化学等10余家上市公司跨界进入锂电行业。

在锂电热持续升温的同时,全球锂精矿增量供给却非常有限,澳大利亚、南美、非洲等锂矿主产区现有产能目前基本已达上限,绝大部分锂盐加工厂将持续面临原材料短缺的情况。

作为全球主要锂矿供应国,澳大利亚多个矿山库存位于历史低位,4座主要矿山中3座矿山短期产能基本已达上限。

南美和非洲在产矿山产能有限。巴西两座矿山每年锂精矿产能总计12万吨;而目前非洲唯一产锂矿山津巴布韦Bikita Minerals项目目前年产能5.25万吨,但该精锂矿不用于电池供应链。

保障锂供应安全,建立本土供应体系至关重要

首先,国际局势紧张增加了锂矿石供应的不确定性。2021年,赣锋锂业进行了4次大规模收购,而10月末,英国收购委员会暂停了赣锋锂业对墨西哥巴卡诺拉锂业的收购。消息称,赣锋需满足墨西哥反垄断审查或者获得英国收购委员会的官方授权或监管许可,才能继续对该公司进行收购。

同时,全球多个重要产地对锂资源开发的要求越来越高。在南美,SQM(智利矿业化工)所在地社区向政府请求暂停SQM生产或者大幅削减产量,直至公司提交被认可的环保方案;雅宝近期也出现了工人罢工的事件;智利、阿根廷等锂资源大国对开采企业的让利要求逐步提高,未来可能会征收更多税,提出更多环保要求。

“在地缘矛盾背景下,国内存在‘断供’风险,加快国内锂矿开发能为战略资源安全提供重要保障。”天齐锂业常务副总杜明泽表示。在矿石锂资源占全国57%的四川,当地锂矿仍有待进一步开发。

目前四川省设采矿权的矿山共6个,正式投产的只有康定甲基卡锂矿和业隆沟锂矿。其他锂矿目前要么开发停滞,要么处于停产待复产阶段。

“甘孜康定甲基卡锂辉石矿134号脉目前一期24万吨/年采选工程处于稳定生产状态,年产值约2亿元。”甘孜州融达锂业总经理李媛介绍,目前该公司正推进新的采选扩产项目。

“阿坝州在确保生态安全前提下,正加快推进金川李家沟、业隆沟等在建项目,推动马尔康金鑫矿业等尽快恢复生产。”阿坝州经济和信息化局局长郭雄表示,目前在建项目中业隆沟已建成1#矿体露天采矿工程,而李家沟项目已完成前期要件办理、选厂位置调整可行性研究以及矿区道路工程建设等。

2

加强国内锂矿资源开发完善全产业链布局

据高工锂电数据,未来10年,整个锂电池的市场需求将是当前近10倍,预计2025年中国锂电池市场规模达3500亿元,锂电全产业市场规模超过2万亿元,其中川渝潜在锂电全产业市场空间3300亿元以上。

我国川西锂矿矿山基础建设薄弱,导致优势锂矿开发利用缓慢,高度依靠进口。华西证券研报分析,中国锂矿对外依存度高达85%,行业在出现供给紧张的情况时,资源定价权完全由海外把控。

受访基层干部和企业建议,加强国内锂矿资源开发,是在外部环境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提升我国在全球锂行业的话语权、保障新能源赛道供给的选择,要进一步加强生态环保投入,做好锂矿资源开发。

推进国内锂矿资源开发需加大生态投入。“要进一步在环境友好型、资源集约型矿山上持续投入,利用新技术开采避免生态破坏,加强开采后的生态修复。”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特别助理杨伟平认为。

优化锂电产业空间布局、强链补链,完善配套,做好飞地互补。四川省经信厅工业材料处副处长卿家胜表示,要围绕能源、土地、环境容量等要素,符合条件的锂电项目优先列入重点项目名单,并在符合供地条件下优先供地,加强产业基金引导,引导国、省重点产业发展基金向锂电产业倾斜支持。

相关企业负责人还建议,加快启动实施产业链整体碳管理进程,探索实施对包括基础原材料、正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铜箔等环节原材料生产、零部件制造、整车装配和销售以及报废、回收和拆解过程等全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标准体系建设,减少全产业链碳排放。

编辑:陈根
责编:文婧